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ppt)

 

【编者按】

从3月14日起,原创文章公众号“剑鸣涛声”正式开通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课程学习辅导。您只要加关注,每天都可以按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现在同学们大多都有了课本和译文资料,所以有些内容相应做出改变!首先开讲第二单元宋词的学习,一天一课,同学们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灵活机动的适时适地学习!——只要您想学,打开手机就能学!课余还可以读一读本号每天都会准时推出的一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为避免节外生枝, 本文含作者手稿图片!

今天推出第3单元第9课: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单元学习内容

随笔、杂文

二.单元学习要求

1. 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思路,看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结合。

2.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以接近或进入更高境界。

三.课文原文

四.重点注释:

见课下注释。

五.作家作品和文体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宗教》、《被遗忘的语言》等。

作者关于爱的主张和学说:

1.爱的要素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2.成熟的爱(见课文)

3.自爱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4.性爱

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六.导语设计

一提起“父母”,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严父慈母”这个词。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会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西方哲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七.问题设计

1. 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的?

2.全文共几个自然段?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八.主旨点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孩子未成人前,从父爱和母爱中汲取爱的力量;等到孩子逐渐长大,爱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成熟时期,他综合父爱和母爱从而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有能力去爱别人时,再把爱传递给父母和一切需要爱的人。

九.课后习题及答案

1.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设题意图:旨在调动读者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对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答案: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2.本文是一篇译作,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所不同。你认为哪些语句反映了译文的特点? (设题意图:引导读者注意译文的语言特点。)

答案:译文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译文中常有一种复句,组织严密、信息量大,在汉语中极为少见。最典型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又如,译文中有一种插入句,汉语很少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本文没有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样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十.板书设计:

 

十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1-3)爱的能力的发展:

1.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2. 从“要被人爱,无条件的被人爱”,到孩子第一次感到送给母亲(或父亲 )一样东西。

3.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原则)

4.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成熟的爱的原则)

5.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不成熟的、幼稚的爱)

6.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的爱)

 

十一.“孩子的爱”是怎样逐步发展直至成熟的?

阶段 爱的能力发展

1. 刚出生 无爱的意识

2. 8岁以下 有被爱意识

3.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努力去唤起爱

4. 少年期 感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

给比得更满足、快乐

5.成熟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附】问题设计参考答案:

1. 二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相互的。

2. 全文共分三部分: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论述爱的能力的发展)

4—7段:论述爱的对象的发展(从爱母亲发展到爱父亲,论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区别,换言之:接受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兼具父爱和母爱两种本质,成为自己的父母(亦刚亦柔,刚柔相济)

第4节开头有句话:“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可见前三节写“爱的能力的发展”,第8节开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从分述父母之爱转向综合,最后总结全文。

3. 母爱:无条件(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慈母)

父爱:有条件(严父:符合要求,履行职责,像我—不肖子孙:不像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上午7:12
下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上午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