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和邻居相处好(怎样和邻居相处才能相处得更好)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有些时候,物理距离的接近,能够增加成功的概率。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双方见面机会和交流次数越多,彼此的心理距离也越接近,更容易产生亲密感。因此,如果想要拉近或保持和某人的关系,就要多沟通和交流。

中国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因为邻里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彼此熟悉;而远方的亲人交流的机会少,时间一长,关系难免生疏。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邻里效应”。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种现象:在校园里,人们更容易与同桌、室友成为朋友。如果对方经常找自己聊天,那么感情会更加亲密;在职场上,工位离得越近,成为朋友的概率也越高。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社会心理学家为研究“邻里效应”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他们拜访了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的学生的住宅,询问他们:“在这个社区里,你最常交往的邻居是谁?你觉得和哪一位邻居的关系最亲密?”这些住宅都是两层楼房,每层可以住5户人家。当一户人家搬走后,学校随机分配名额。也就是说,新的住户无法选择自己住在哪一栋、哪一间,他们很可能从未见过自己的邻居。

然而,调查显示:在同一层楼里面,与相邻住户交往的概率是41%,隔开一户后这个数据变成了22%,隔开三户后数据变成了10%。也就是说,物理距离越接近,人们交往的概率就越大,关系也越亲密。

为什么人们喜欢和自己的邻居交往呢?概括来说,有这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部分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安乐的生活氛围中,其中也包括和邻居和谐相处。因此,很多人会主动向邻居释放善意,尽量避免和邻居发生冲突,这为和谐的邻里关系打下了基础;第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相比和距离遥远的亲人、朋友交往,和邻居友好相处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得多。如果几分钟的交谈、几次互赠礼物,就能让自己熟悉邻居,了解对方的习惯、兴趣,获得安全感,何乐而不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邻里效应”,那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主动地和他人接触

有人曾说:“如果你爱上一个女孩,请不要经常给她写信,因为她会对邮差产生好感。”这句话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有一点很正确:如果你想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就要主动地和对方接触,不要因羞怯而错失一段珍贵的感情。

张洁一直都很崇拜同班同学李珍,李珍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她都会认真阅读,有时甚至会写下读后感。从那些文章中,张洁看到了李珍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很想和对方成为朋友。但因为天性羞怯,张洁一直没有勇气和李珍搭话。仅有的几次对话,也是询问教室、上课的时间之类。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张洁也没有李珍的音讯。几年后,张洁负责一个项目,惊讶的是客户委派的代表正是李珍。之后,二人经常联系,关系越来越亲近。一次,李珍对张洁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高冷’的人,没想到这么热情,说话也很有趣。大学时我还以为你讨厌我,因为你对我总是冷冰冰的,看上去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张洁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如此曲解,要是没有与李珍重逢,她很可能会错失一个珍贵的朋友。

与人交往既困难又简单。困难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真诚、热情地对待别人,要尊重他人的性格、兴趣、隐私,要学会为他人考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简单是指一个简单的问候、几句真诚的关怀,就能开启一段友谊。

与人交往也要有度

心理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亲密程度和交往频率呈倒U曲线。也就是说,虽然主动联系能拉近彼此的关系,但如果交往太过频繁,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与人交往要把握好度,既要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又要给彼此独立的空间。

张然和李薇是闺蜜,感情深厚。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张然几次三番地被李薇拒绝。无论是吃饭的邀请,还是视频聊天的提议,李薇只有一个回答:“不。”张然感到很疑惑:“闺蜜出事了吗?”她急匆匆地赶到李薇家,发现对方正在家中睡觉。

张然既迷惑又气愤,问:“你遇到什么事情了?”李薇说:“我前一段时间辞职了,想好好休息一下。”“为什么不告诉我?”张然有一种被无视的感觉。“我只是想自己一个人冷静一下。”听到闺蜜的回答,张然更气愤了:“以前我们无话不谈,现在怎么变生疏了?”李薇叹了一口气,回答道:“就算是好朋友,也有自己的秘密啊。我只是想好好休息一下,你别管我了。”张然很委屈,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不接受自己的关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刺猬想互相取暖,便紧紧地抱在一起,谁知背上的尖刺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它们不得已分开,但又发现离得太远又感受不到对方的温暖。于是,它们不断调整位置,最终发现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既能取暖又能相安无事。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主动了解对方的性格、兴趣等,在心与心之间搭建桥梁,又要保持独立的空间,给予自己和他人一份安全感。试想一下,如果某人时刻与你在一起,说的话、思考的事情都与你一模一样,你会觉得开心,还是有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主动沟通、张弛有度,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下午8:40
下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下午8: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