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学,躺平看手机,家长该怎么办呢(孩子不上学光看手机怎么办)
像这样的问题,尽管细节不相同,但本质都一样:“老师,孩子高二就在家里哪都不去,没上学,关着门在房间,从早到晚就是手机和电脑。晚上睡得很晚,早上不起。并且晚上睡觉一直开着灯,爱做梦,枕头下面还放着刀子。我该怎么办?”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当大家来问问题的时候,目的是试图解决一个紧迫的问题,需要一个方法,需要一个办法,只要一个回合,然后就回到正规当中了。
但这真的不是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办法能解决的。
现在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办法能解决的。
这个很现实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反思的是:孩子怎么就能做到在家里可以随意看手机和电脑的?
我听过太多这样的回答:
1、相比他闹抑郁、焦虑,他能缓解情绪,平静下来更好;
2、我们也没有办法,要不他要死要活的,还摔东西,还打人。
有一位来访者,在家里给父亲要手机(手机没收),把厨房的推拉门给砸了。两父子地打到我楼下,让我帮忙;我还有一位来访者,孩子晚上要玩手机,妈妈不给,他直接卡着妈妈的脖子,差点把妈妈闷死。
3、我们觉得,不能“忤逆”他,因为他会发疯(自残、离我们更远)。
总之,我们会看到一个无动于衷的孩子,对着电子产品,后面是一个(对)心急如焚的、讨好成如履薄冰的父(母)。
我看见大家的普遍做法是:要么当孩子的敌人,要么是听孩子的。
当孩子的敌人,孩子出现那些不良行为时,自己强硬制止——如果只止于此,两方敌对,问题越发矛盾化。但强硬的制止,又是必要的,关键做完这一步还要有下一步的引导。
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要制止你?我也完全可以不管你。
你这样下去,我们要是不在了,你怎么办?
你要去讨饭吗?这的确是一条最不需要努力的路,但你知道讨饭的辛苦吗?要不先尝试一下?
引导的目的在于,激荡孩子那颗无现实的头脑和麻木的心。引导他们去看见好的人生习惯带来的好的收获,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但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有情绪,因为有情绪了自己不会处理(的确是,一般家长要么失控揍他,要么就贬低他的人格),当孩子被情绪填满了,自己马上会退让。但不让孩子有情绪,就像是给孩子吃精神类药物,麻痹孩子的神经,让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这个世界是自己发脾气就能征服的。
听孩子的,是大人做地最没有智慧的事。
孩子并不能真正为自己做明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考虑长远的。
人脑的前额叶是负责长远计划打算的,它是在25岁之后才能发育完全的。25岁之前我们在干嘛?在长身体啊。
我们是要尊重孩子,但一定还是得以大人为准。父母一定要清晰自己的位置。
这就需要大人明白自己的作用: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知道规矩。
认真、严肃、有力量的告诉他为什么要管他,同时也知道我们针对的是他的行为,不是他这个人,我们不放弃他,不是不爱他,但我们一定得有自己的脾气、底限。
这就来到这个问题的终极源头了:最终我们会发现,成人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情绪,无法处理情绪,无法在情绪里保持中正、清明,稳定与力量。
当我们在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能有稳定的状态,有力量有智慧与孩子对话,孩子会自动改变的。所以,正确处理这样问题的方式,不是只是孩子来做咨询,更重要的是父母来做咨询。
还有重要的一点:大家太舍不得孩子了。
现在我的想法是,相比只让孩子爱读书,真不如把他们赶出去,插十天半个月的禾苗,去沙漠里徒半个月的步。在这个过程里,他读书需要的专注力、意志力都会有了;他会知道原来生活的真相是投入努力,他也会体会到,原来电子设备是让人上瘾的,是会把人的神、魂吸走的,这一定会让他们无法靠自己的意志来与之抗衡。
很多家长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却又开始计较那些小事: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孩子不记得喝水,孩子睡觉比较轻……有时候,你都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想让孩子变得强大,还是变得弱小。
他们也没有思考,自己溺爱、无节制的惯孩子,到社会上后,别人是不会惯孩子的,别人很难会给爱,只会给要求。
会爱,是父母要学会的,因为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会给孩子既有爱又有规则的陪伴与成长。
当我们遇见了问题,不再试图赶紧处理掉这个问题,把这个事当成一个契机,在这个契机下,“被迫”成长,让思维变得更长,让力量生长,让自己稳定,才能不被孩子牵着走。越是立体的去处理,拿到了通关人生关卡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短平快的“功利”处理,这个事情才能无后患,才能让孩子安稳的度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转折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