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沟通艺术书籍(职场管理与沟通的艺术)
沟通这件事会伴随我们一生,它太重要了,尤其是在工作中。
职场工作:每一个孩子成年后,都会出来社会工作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我们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就是需要按社会的准则来培养孩子,包括了人际关系的处理,职场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等,这些是每一个成年人在职场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1977年3月27日,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机场被浓雾笼罩着,两架巨型喷气式客机在各自跑道末端缓慢前行,当第一架飞机进入轨道位置时,第二架飞机正好面对着它,但浓雾遮住了 一切。
第二架飞机汇报,”我们现在开始起飞”,指挥塔的指挥员回复”收到”,此时机组人员误以为他们准备好可以开始起飞,但指挥员却认为飞机仍在等待最终许可中,他补充道”请准备好起飞,我会打电话告知你!”。
但通讯电话出现了几秒干扰,后面的半句没有接收到。飞机加速起飞,撞向了在跑道上的另一架飞机。由于速度太快,等机长相互看见已经来不及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发生这样的事不可思议,虽然大雾干扰了视线,但最终致命的原因是“沟通的误解”。这场空难造成583人丧生,让人们感到遗憾和痛心。
研究发现60%以上的医疗错误也都源于”沟通失策”,这包括死亡、严重的物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或许你的工作中不涉及到这些生死攸关的大事件,但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却是每一个想职业成功的人必备的能力。
一项企业招聘人员的研究显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正如计算机巨头Sum系统公司国际业务拓展经理强调的,“如果有一项技能是此行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一定是非沟通能力莫属”。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低估了沟通的重要性,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根本不清楚沟通的原则和逻辑。
《工作中的沟通艺术》这本书提供了各种职场场景下的沟通细节以及切实的建议。虽是专业的沟通书,但书中的语言平易近人,还配有很多真实案例,对沟通原理和技能逐步展开讲解,丝毫不会枯燥。这本书在30年中保持着市场领先地位,如今已经完善到了第11版。
本书由三位作者共同创作,一位是罗纳德·B.阿德勒,他专注于沟通的研究和写作,他的另外一本书是《沟通的艺术》美国非常受欢迎的通识书,已经再版了14次,堪称沟通经典书。 另一位是扬尼·马奎尔特·埃尔姆斯特,他是墨西哥社区学院致力于沟通研究的讲师,还有一位是克里斯坦·卢卡斯,他是路易斯维尔大学管理系助理教授。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将所有沟通问题,清晰讲解到细节,帮你理出头绪,化繁为简,将各种情景下的沟通摆平,正如这本书所说的:
“没有任何人是不能沟通的”
01、沟通原来是这样进行的
沟通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情况复杂多变,但其实所有的沟通都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
第一、信息是如何开始的
在沟通过程的开始,我们选择文字或者眼神、手势、声音等非语言文字,发出一条有意义的信息或者是信号给对方,这个过程称为”编码“ ,而我们就是信息发送者。谁发起的,谁就是信息发送者。
第二、以自己方式解读
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会积极解释与回应,并不是像海绵一样被动吸收,而是对接收来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我们称这个过程就是”解码“。
第三、不回应也是反馈
我们把接受者对发送者的信息,做出的所有可识别的回应,就叫做”反馈“。即使不回应也是一种反馈,例如:不回邮件、不回微信、不回电话,这些行为间接折射出,他不愿意或者表明他的一种态度。
编码、解码、反馈,这个过程就是沟通的基本元素,有助于我们看清沟通时发生了什么,便于找到沟通失败的真正原因。
沟通不是单向的,接收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反馈后会发送信息,此刻就变成了发送者,而最初的发送者就成了接收者,双方的角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分离的,而是两个角色合并在一起,我们称为“沟通者”。
沟通不是我们对他人做的某件事,而是我们和他人共同做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以他人为导向,尝试去理解他人的观点,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最终为了双方达成 “共享含义”。
02、学会倾听和准确表达
其实沟通中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解码”的过程,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造成信息不能送达。其中不会倾听又是产生误解的关键。
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倾听对方要表达什么,误会也就难免了。正如《好好说话的第一步:学会倾听》这本书中所说的:
“生活中的诸多不顺及冲突,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原因——我们没有真正去听对方在说什么。”
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丹尼斯·哈斯特尔特,说自己的工作中花费时间最多,最专注的价值是就是倾听,他说,”他们称我为议长,其实他们应当称我为倾听者”。
1、倾听障碍
倾听看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却很难做到专注的倾听,人们会遇到很多障碍:
环境障碍,嘈杂、拥挤,闷热甚至不舒服的椅子,都会让我们无法专注倾听。另外就是生理障碍,听力,语速过快导致倾听困难。
最后就是心理障碍,也是最普遍的。例如走神,你心里想着还没完成的任务,会影响你的注意力。
还有,超负荷信息量,在多个设备中不停在穿梭,处理器多个信息,当你接受大量信息,你很难仔细倾听。
还有就是自我主义中心,认为自己的观点更高明,更有价值,这种想法让你自动屏蔽对方的声音,无法放下自我也就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了。
2、高效的倾听
那如何在工作中高效专注地倾听呢?
- 先保留评判
在我们有自己强烈意见时,我们很难理解别人的想法。史蒂芬·柯维的总结最为精辟:”我们要先理解他人,才能让他人理解自己。”所以我们要先倾听,在确保正确理解之后,再作出评判也不迟。
2、少说让对方多说
在倾听他人说话时,鼓励对方多说话,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一位营销专家曾说, 即使在销售中,沉默也比说话更有效:著名的二八定律,同样适应于倾听,首次与潜在顾客交谈,请将80%的时间用于倾听,20%的时间用于交谈。 只有仔细倾听,才能明确客户需求。
3、真诚的提问
有重点的提问,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和细节,明确观点与意义,同时也能鼓励对方说话。切记,不要把这一环节变成了质问,注意语气,以防引起别人的反感。
还有复述、记笔记等方法,会让对方感觉你的重视程度。
3、准确表达
在工作中的沟通,除了有效倾听,表述也要清晰、用词要精准,保证发送的信息额的准确,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
例如:这份资料请尽快完成!这就不明确,多快?是一周还是一天?
还记得开头那场空难吗?由于这场灾难,航空当局开始要求统一使用标准短语,”起飞”这个短语仅指飞机实际离地起飞时才被使用,除此之外,所有其他情况指挥员和空勤人员都只能使用”出发”。
03、选好沟通渠道事半功倍
一项调查发现,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收发信息量平均达到178条/天。一个商业项目,平均有75%-80%的时间都是花在沟通上的。
如此高频率和耗时间的沟通,如果能选择到适合的沟通渠道,会让你的沟通事半功倍。每个沟通渠道都有各自优势,作者给了我们汇总了一张表格,从六个纬度进行比较。让我们来看看:
第一、信息丰富度
从可以获得的信息量来看,包括我们想知道对方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眼神和身体的姿势等这些信息。在以下这些场景中:面对面,视频通话、电子邮件、微信中的文字等。很显然面对面能获得的信息更多,所以我们常说,“线上聊了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
第二、沟通的即时进度
这个维度是指信息交换的迅速程度,也就是“同步沟通” 的程度。其中:面对面、视频、电话、微信、信息、邮件等方式,很显然前三种能迅速获得即时反馈,做到同步沟通, 但电子邮件或者发文字等显然不具备同步优势,但这些渠道的好处是,对于不紧急的或者需要周全考虑的信息,用书面表达更为明智。
第三、获取注意力的控制
你是否遇到过发了一条微信,对方根本没回应。然后你完全不知情,不清楚是对方没看到呢?还是看到了,不想回你呢?
沟通是个双向交互的过程,不同的沟通渠道对沟通过程的控制程度明显不同。
例如:我们通过书面形式,像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对文字反复修改,如何表达由我们控制。但当邮件发出去,就不受控了。对方可能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或者根本就没有点开邮件。
而面对面沟通的明显优势就出来了,你可以更好地获取对方的注意力,沟通过程易于掌控。
如果我们能根据沟通的信息,匹配合适的渠道,做出最优选择,会让沟通更省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