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过关于职场最好的一篇文章是什么

最近读过关于职场最好的一篇文章是什么(最近读过关于职场最好的一篇文章是)

 

职场工作:每一个孩子成年后,都会出来社会工作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我们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就是需要按社会的准则来培养孩子,包括了人际关系的处理,职场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等,这些是每一个成年人在职场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本文为文章的读后感。

一、

职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拼概率。要注重不同阶段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核心矛盾。

但职业转型必须要拼「颗粒度」,思维方式本质有两种:基于逻辑/抽象/理性/形式的;基于经验/具身/实践/人际的。

我们习惯将前者称之为科学,后者称为实践,但这样的分类“颗粒度不对”,从而导致“解释力”不够。

如何变得更“成功”,这话题老生常谈,但“成功”这个词“颗粒度”太大,很难讨论出多么实际的意义,这也常导致推理无效或者推理悖论,也就是沟通成本高到根本不想再沟通了。

先尝试写出100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打开新的评价系统,寻求机会。但我相信很多人根本找不出这100个词。

把颗粒度细分,在上份工作中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因素;然后努力进行“创意组合”,使喜欢的因素在新工作里的占比提高。

重点是要学会逐步替换,争取在多个「人生周期」后,把工作替换成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喜欢、胜任、热爱的因素。

这个过程考验的是你对自己职业的充分认知和拆解。

二、

「职业发展」也按照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

(1)宏观:

看自身所在领域10年后发展如何,如果有信心等待,并选择“赌”一把,就把自己未来的时间“定投”进来,等待自身资产的「微笑曲线」。

(2)中观:

主要看三个指标:公司组织文化;个人作品程度;家庭结构。

(3)微观:

充分拆解自身工作,明确哪些是自己可以影响控制的资源;哪些可以利用「结构性力量」。

什么是「结构性力量」?就是平台能力。有的人自身能力增长一般,但是选择了一个好公司,车跑的飞快,在车上躺着也能往前飞奔。

类比投资,「Alpha超额收益」=「个人能力」;「Beta大盘收益」=「结构性力量」。

买过宽基指数的都明白,与其耗费资源在“个股”上博取“Alpha”,不如“定投”享受Beta涨幅。

但要避免一个大错误:错把「平台能力」当「个人能力」,许多人已亲身体验过这个惨痛的事实。

然而更残酷的是,由此滑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放弃自我,完全依赖「结构性力量」。

年轻人多相信「Alpha收益」,中年人求稳多依赖「Beta收益」,最合适的方式是,在年轻时创作属于自己痕迹的作品,利用平台加杠杆,放大自己的影响力。

三、

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工作,就在两个指标间摇摆,左边是「绩效衡量」,右边是「社会评价」。

领域有差别,能用「绩效衡量」的领域,如销售,单打独斗可以成功;如果是艺术类主观性较强的领域,必须依赖「社会评价」。

要取得好的社会评价,就必须放大个人影响力,必须借助「人际网络」,其中有四类重要节点:

(1)「程度中心性」:最常规测量指标,是明星?还是边缘者?如微博大V,粉丝数量高的,得分高。

(2)「亲近中心性」:通过「点与其他点的距离」来测量,常来互动的老好人,大家都爱,距离就会短,得分高。

(3)「居间中心性」:表示「一个网络中经过该点最短路径的数量」,简单说,在两个社会网络穿梭的跨界者,就有较高的居间中心性,得分高。

(4)「特征向量中心性」:大多是「在社交网络中沉默却拥有极大权力的人物」,比如很多不同领域的人,都与某个人结识,就算此人发言很少,但实际上拥有极高权重,得分高。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性,有意识的成为四类人中的某一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5日 上午11:28
下一篇 2022年11月25日 上午1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