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邻居相处关系故事(与邻居友好相处的故事)

我们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其中的传统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和邻居的关系。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好几千年了(依据是古人晏子口中的谚语,文中会有提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还有一句谚语是“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与邻为善,我们的生活会得到许多很踏实、很实惠的温暖。我是很有体会的。

就说我的邻居吧。五楼家的女孩住我家楼上,大我家姑娘两岁。俩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好的不得了。一晃都十几年过去了。

每当俩孩子结伴出去玩,我们两家的家长都很放心,因为总有个照应。现在,俩孩子都上了大学,有什么事,哪怕不和家长说,她们也会彼此沟通。

我的内心,是把这个姑娘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的。想想看,还有什么能比有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更珍贵,更幸福呢

邻居这个词,古籍《周礼》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每五家组成一个“邻”,邻是古代最小的行政组织

礼记》里有一句话:“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意思是,邻居有丧事,舂米不唱劳动号子;同里有殡殓,整条巷里都不唱歌。这是古人的邻里之风。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和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在祖国各地的许多地方,尤其在农村,都有令人温暖的,浓浓的乡亲邻里之情。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小故事,都是关于古人重视邻里关系的。

故事一、晏子拆了新家,接回了老邻居。

晏子出使到晋国去了。趁着这个时间,齐景公把晏子的旧宅重新翻新 ,扩大了一遍,把他的老邻居都迁走了。晏子回来后,把新家全拆了,全部建成原来的样子,把搬迁走的老邻居们又全都请回来了。

晏子找到齐景公说:“我们齐国有个古老的谚语,叫做‘非宅是卜,维邻是卜’,意思是,与其为了选择宅院的吉凶而占卜,不如去选择邻居。既然邻居已经选择好了,再去违背,无论再怎么占卜,不都是不吉祥了吗?”

景公一开始不同意,但是架不住晏子一再坚持,最终还是按照晏子的意思,恢复了原来的住宅,恢复了所有的邻里居住的秩序。

放着“公家”经费造的新房子不住,坚持住旧房,坚持和老邻居们住一起~齐相晏子这得有多护邻啊。

二、杜甫袒护邻居老妇打枣的故事。

唐大历二年(767年),56岁的杜甫,漂泊到四川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的西邻居,是一个老年寡妇,没事常来他家打枣,杜甫任她打着吃,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东屯去住。

这位亲戚可没那么大方,他在草堂四周插上篱笆,这样一来,邻居老妇再也无法随意打枣了。

杜甫听说以后,专门给亲戚写了一首诗,劝他善待那位西邻居,诗很有名,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这首诗,非常通俗和平淡,但是非常的感人。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邻居老妇人非常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表达了对这位老邻居的人格尊重。

三:杨翥zhu(音住)卖驴。

怎么才能对待所谓的“恶邻”?这里有一个明朝的大官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和所谓的“恶邻”打交道的。

杨翥是明朝人,官做到了尚书的高位。他搬到京城住时,由于他一向和善,反倒引起了邻居们的各种不满~是仇富还是嫉妒的心理弄不清楚,反正邻居们就是老找他家的“不痛快”。

这一次,他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鸡。邻居对他家指桑骂槐,说是被杨家偷去了。家人气坏了,叫杨翥收拾邻居~对他来说,收拾邻居,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杨翥说,“此处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你们怎知是骂的咱家?随他骂去吧!”

那边的邻居更甚。每当下雨,就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积水,往杨翥家放,使杨翥家如同发了大水一般,遭受水灾之苦~这不是明着欺负老实人吗?

杨翥怎么说?他反而劝家人道:“京城一年才下几场雨?还是晴天的时候多。算了吧。”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宽容忍让所感动,再也不好意思那样做,纷纷到他家请罪。杨翥笑着安慰了街坊邻居们。

杨翥有一头爱驴,他天天骑驴代步,对驴子到了偏爱的地步。邻居有一个老人,六十了才得了一个儿子,孩子一听到驴叫就吓的直哭。

邻居本不好意思说这个事,但是最后护子心切,还是忍不住找到杨翥。杨翥虽然地位显贵,但是当邻居藏藏躲躲的说了来意,杨翥二话不说,就把驴子卖了。从此,他外出或者上朝,就靠步行。

对杨翥的行为,众邻居是看在眼里,敬在心里。终于,他们有了报答机会。

有一年,一伙贼人听说杨翥是大官,就密谋抢夺他家的财产。邻居听闻后,全部召集起来,自动的组织,天天给杨家守夜防贼。最后,杨家躲过了去了这场灾难。

邻里关系是互敬的。杨翥后来活了85岁。

四、尾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互相忍让才是邻里之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写给家人信中的一首打油诗。

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家和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这是张英的主张,让他三尺吧!

有道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让三尺,吴家也主动了让了三尺。“六尺巷”的故事从此天下闻名。

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后来都能做到宰相,这和他们的心胸恐怕是分不开的。

与邻为善,待邻宽宏,利人又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8:21
下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8: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