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三个使命(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一部电影、电视剧或者文学作品触动乃至震撼心灵,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一部作品。我对两部电影的印象至今仍十分深刻。一次,在从美国回中国的航班上,我看了航班提供的两部影片,一部是《卧虎藏龙》,另一部是《入殓师》。

看《卧虎藏龙》,印象最深的是章子怡在竹林上空打斗的唯美场景,电影情节反而遗忘殆尽。我无法形容看完《入殓师》后的震撼。影片的情节简单、平淡、朴实,却感人至深。入殓师的工作是为死者修整面容和身体,从事这项工作有时甚至不能被家人理解,在日本如此,在中国情况可能更糟。

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本是一名大提琴手,乐团解散后他回老家找工作,稀里糊涂应聘了这份工作。起初他对这个职业抱着排斥的心理,但后来他逐渐热爱上了这个职业。如果你在入了教育这一行后,自怨自艾,心态变得浮躁了,推荐你看一下这部影片。

我这次演讲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教育者的职业人生”,这多少也是因为受《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启发。我要跟大家分享教育者职业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词。

第一个主题词是“使命”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故事。1991年,梅里雪山发生了一场登山事故,6名中国队员和11名日本队员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这11名日本登山队员同属京都大学登山队,同属一个登山队的小林尚礼因为没有参加此次登山而幸免于难。1998年,第一具遗体被人发现。痛失队友的小林尚礼决心要找到其余遇难队友的遗体,送他们回家。这些年来,小林尚礼辞去工作,专注寻找遇难者遗体。他一共搜索了30次,找到了16具遗体,只有一具遗体没有找到,而他至今仍没有放弃。

小林尚礼的行为为什么让人感动?因为他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从他下决心将这一生的使命确定为一定要寻找到那些遇难队友的遗体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有了光辉。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很渺小,人类更渺小,人的一生只是宇宙时空的一瞬。那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一旦人有了使命感,人生便有了意义。如果你是一个乞丐,你行乞几十年,把所有乞讨来的钱都用来办学,你就成了千古乞丐第一人,你就成了武训。如果你是一个小姑娘,19岁进修道院,终身致力于帮助穷人,给他们爱和尊严,你就成了特蕾莎修女。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报效祖国,你就是一位好父亲。

使命感的三个内涵

平和的每位老师都应该培养使命感。在我看来,使命感至少有三个内涵。

第一个内涵是,我们自己要不断成长、进步,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我的前半生》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内涵。”我曾经听一位婚姻专家讲,美满婚姻的秘诀只有四个字:相互欣赏。如果夫妻之间互相鄙视,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谈恋爱的时候男女双方一定是相互欣赏的,但结婚组成家庭之后就会出现分化。这句台词不仅适用于家庭,也适用于职场。我记得当年我来到平和做老师时,下定决心这一生绝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平庸的老师。尽管我现在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一直在进步。

第二个内涵是,我们要承担社会责任,为民族复兴做贡献。我们今天谈中国梦,谈大国崛起,教育者责任重大。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准的教育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提升。我们常常提民族工业,而很少提民族教育,以至于一听是本土教育就觉得水平不高,一听是国际教育就觉得高大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建设一所优质的本土学校,使其接近乃至达到世界一流学校的水准,这样我们的教育人生才没有遗憾,才有价值!

第三个内涵是,我们要站在更大的历史舞台上思考人类的未来。我们今天处于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无人”时代——无人机、无人驾驶车、无人仓库、无人工厂、无人超市已经成为现实。任正非在一次演讲中说:“华为在本行业中已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中。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华为必须承担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其实也面临类似的困境。

许多科学家都曾警告人类未来面临的风险,霍金就曾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时说:“人类在未来数百年里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我看到了人类的危险。人类的生存危机过去曾出现过许多次,未来发生类似情况的频率还会增加。我们需要十分谨慎地避免这类危机。”我们的下一代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克服种族、地域的限制,团结起来面对这些未知的挑战,取决于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视野和气魄、勇气与决心。

第二个主题词是“荣耀”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一堂哲学课上描述了一个场景:一名外科大夫半夜接到医院的电话,医院要求他马上赶往医院做手术。于是,他用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和家人轻声道别,便离开了家。外科大夫会抱怨吗?不会!因为那一刻他只会感到职业带给他的荣耀!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位外科大夫连续做了20多个小时手术,疲劳至极,手术完毕,往走廊上一躺就睡着了。外科大夫做手术,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们会后悔选择这个职业吗?我想大部分人不会,因为那正是他们感到荣耀的时刻!

《解放军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救灾现场,我们为什么啃馒头》 的文章。文章中说,解放军战士之所以在救灾现场啃馒头,是因为人民在受苦受难,他们心急如焚,要争分夺秒,哪有更多的时间来吃饭?与此类似,消防官兵、武警、刑警以及交警,其工作环境都称得上十分恶劣,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会害怕吗?不会!因为这正是这个职业的荣耀之处!

2017年8月15日,上海平和双语学校高中部的张轶超老师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心和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人教育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全人教育奖”。主办方在通稿中这样描述他:“不论是面对流动儿童还是准备出国的学生,张轶超老师都用最好的教育点燃学生们的自由与梦想。他鼓励学生唤醒内在的自我,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人类社会;他帮助每一个学生用勇气、宽容与热情,参与社会的改善,进而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张轶超老师就在我们身边,他看上去很普通,甚至有一些腼腆。我知道他曾度过一段艰辛岁月。他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公益事业,最困难的时候,连泡面都吃不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今天,和那些同样从名校毕业的同学相比,张轶超老师都算不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向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教育者的职业荣耀。

在张轶超老师的影响下,平和的许多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中,很多老师自发报名参加培训和公益组织的活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我们不能满足于用现成的知识去教面向未来的孩子,发展、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词。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一直处于学习状态,这才是最好的教。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假期里共有10位老师参加了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组织的“真爱梦想教练计划行动”。这次活动分别在陕西和甘肃举行,持续半个月时间,完全是公益性质的。丁莉老师还带上了她正在读小学的儿子。在这里,我要向这些老师表达敬意,因为你们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师职业的荣耀!

许多教师虽拿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仍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尊严而教书;少数教育从业者一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为了逐利而突破底线。曾经有一位大四的实习生,因为被搞恶作剧的学生激怒,一脚踹开教室的大门,恶声恶语威胁学生。有人提醒他要做学生的榜样,他却坚决地说:“我以后肯定不会做教师。”我也知道平和有这样的班主任。一名学生深夜与家长爆发冲突,打算离家出走。他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后,毫不犹豫地穿好衣服走出家门。等到解决完问题回到家时,天已经亮了。他会抱怨吗?不会!他在描述这件事时满是自豪的神情,那是职业带给他的荣耀!

我还要推荐大家关注一位名叫郑泰均的艺术家,我被他的故事感动了。2016年,他刚从法国回来,因为骑摩托车违反了相关规定,被关进拘留所。他与各类拘留犯共处一室,待了整整10天。郑泰均选择用静坐、沉默等方式度过最初的几天。后来他偶然间在厕所的角落里捡到一块残缺不全的绿色肥皂,他突然心中一亮,便开始用指甲以及吃饭用的塑料勺子的勺柄,对这块肥皂进行雕刻,最终创作出一尊佛像。同室的犯人都惊呆了!

第二天,所有人都开口叫他师父。有一个人说:“师父,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这样专注地雕刻,而且还是在肥皂上雕刻。我的儿子快读大学了,我不想让他知道他爸爸是看场的(专门为夜总会、各种酒吧等场所看场),一直想转行。但我没有干过其他行业,觉得改行很难,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但是这一次,我看到你把一个没用的肥皂雕成一尊佛像,非常惊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会相信。这一次出去,我一定要转行。师父,我去卖猪肉可以吗?你那里有关二爷吗?我以后带朋友去买。”

另一个人说:“师父,我并不是第一次因为吸毒被关进来。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在拘留所,在大家都在那里讲脏话、抱怨的环境下,那么安静地雕刻一尊佛像。真是太让人惊讶了!其实,我也知道吸毒是有害的。这几年我看到那些吸毒的朋友一个个死去,我知道我以后也会是这个结局。我也尝试过戒毒,但一直没戒掉,我觉得自己不可能戒掉了。但是,这一次,我亲眼看到你把一个废弃的肥皂雕刻成一尊佛像,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奇迹。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还是有可能实现的。这次出去后,我打死都不进来了,要彻底地把毒戒掉。”

如果我是郑泰均,我大概会感激这段经历,因为我无意间创作的作品竟然能够改变别人的人生。这是一位艺术家所能获得的至高荣耀!

第三个主题词是“信仰”

我们生活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观点、理念、信仰都不相同。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相差如此之大?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西方学者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酒吧里发生的斗殴命案,死掉的常常是先动手的人。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酒吧最好不要去,起争执了也要动口不动手。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说法的瑕疵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死掉的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被带到警察局的人总是说是对方先动的手。

第二,成功者总结的成功经验不一定准确。我们看到有很多成功人士总结成功经验,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很多经验甚至相互矛盾。很多人喜欢买彩票,如果一个彩票特等奖的中奖概率是百万分之一,那卖出100万份,只有一个人能中大奖。对中奖的那个人来说,中奖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对彩票公司来说,有一个人中大奖则是百分之百会发生的。假如我坚持买彩票十年,有一天突然中了大奖,成为成功人士,我该如何介绍成功经验?我想了一晚上,想出了十条经验,很可能连玄学都用上了。但实际上中奖就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就是因为运气好。那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很多都是假的,真实的原因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相信这个世界除了科学的一面,还有混沌的一面。混沌的世界不像科学的世界那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在混沌的情况下,初始状态也就是“因”的一丝未曾被觉察的微小变化也许就会彻底改变结果。

我们都知道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三体》。三体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指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科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混沌问题,即没有办法预测一段时间后三个天体各自的运行轨迹,它们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体”。我们是处在多少个“体”的复杂系统里?未来又有多少不确定性?人生是由一个个偶然构成的,在关键考试中答错一道题,因为一次交通堵塞而错过火车,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以至于任何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盲人摸象。问题在于,这个象并不是静止的,它还在动!它的动有规律吗?也许有,多半没有。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

在混沌的世界里,信仰必定是千差万别的。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接受了无效的治疗,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的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当然,反过来的情形也是有的,即明明药是有效的,但病人坚决不相信,结果病情不断恶化。

我认识一位医生朋友,他父亲在七十多岁时被查出患有癌症,他选择了隐瞒。因为他见过许多病人在得知患了癌症之后精神崩溃,不久就离世了,而且生前受尽折磨,尊严尽失。他欺瞒父亲说一切正常,身体很健康。结果怎么样?过了十年,老爷子的身体仍然很健康!

“安慰剂效应”虽不太符合科学原理,但是却广泛存在。有人说,信念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也有人说,相信什么不重要,相信本身才重要。这就如同学什么并不重要,愿意学本身才重要。

几年前我在看了《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之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农民坚持几十年不用农药与化肥种植苹果树的故事。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木村的苹果树终于开花结果,最终长出了神奇的有生命的苹果。吃过木村苹果的人都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而且他的苹果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腐烂,而会慢慢萎缩成带有香味的苹果干。木村有很多在外人看来很傻的举动,比如,他常常跟苹果树对话,鼓励它们,向它们道歉,或者轻轻地抚摸它们。木村相信苹果树是有灵性的,苹果树完全能听懂他的话。

要是在国内,木村的这些举动也许早就被批判为伪科学了。但是在日本,木村成功了。木村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他执拗的信仰。日本人这样评论木村这类人的意志:他们坚定地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既然信仰本身的力量如此强大,那教育者需要什么样的信仰?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我们需要这样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天生我材必有用。

今天的教育仍讲究标准化,然而,事实上标准人是不存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空军曾经统计过4000名飞行员的10项数据,计算平均数,得出一个美军标准飞行员的身材数据。然而,即便每一个平均数指标都设定了一定的上下浮动区间,这4000名飞行员中依然没有一个飞行员全部符合这10项指标。

飞行员的选拔是基于一定标准的,但个体之间的差别依旧如此之大,普通人之间的差别只会更大。科学家还发现,相对于身体外在指标而言,人的大脑之间的差别更大,而每个人的成长基因密码也是迥异的。我们教育者怎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

在历史上,平均主义、标准化都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企业需要培训流水线上的工人,严格标准化的流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一思路在弗雷德里克?泰勒那里被发挥到了极致,他本人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现在,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当我们把机器设计得越来越像人的时候,教育怎么能把人训练得跟机器一样呢?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方法教30个孩子,而应该和这30个孩子一起寻找发现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30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许我们依然需要标准,但是不应该被标准所困。我们要战战兢兢,心怀敬畏,毕竟,未来的孩子究竟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谁都无法准确预言。

前段时间,我和2000年升入平和初中部的十几名同学聚会,他们是我在平和所带的第二届学生。在我的眼中,他们大部分人和当年没什么太大分别,我和他们聚会时依然用以前做班主任时的口吻讲话。回去后我突然意识到,他们都是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成年人,而我竟还觉得他们是孩子!这或许就是教师与家长常常陷入的误区。

我们经常会走入误区,因此需要时时刻刻反省。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职业理想,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已经布满了灰尘,但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起它原来的样子。

谢谢大家!

万 玮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著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向美国学教育》《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等,累计畅销数十万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4:21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5:29

相关推荐